扫码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业务工作 > 应急救护

矿山救护:拿什么与死亡争战

频发的矿难,我们为之悲戚;获救的生命,我们为之庆幸。

   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来关心、有多少目光关注过在死亡线上救生的人呢?他们就是今天话题的主人公――矿山救护队员。

   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属于他们的未来会怎样呢?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降魔利斧救护精兵

   “王记者,您还是先看个短片吧,一会我带你在我这走一走、看一看。” 还没坐定,开滦矿务局救护大队的朱队长就体现了一把指挥才能。

   “这不是打乱了我的采访计划嘛!”我心里在嘀咕着。

   “降魔利斧,救护精兵”8个大字伴着音乐出现在播放画面上的那一刻,我想,他的安排是对的。说心里话,在此之前我还真地对矿山救护了解甚少,尽管工作关系也下过很多次煤井,但是发生事故的井下却不晓得是个什么样子。

   当看着一幕幕用专业防爆的摄影器材纪录的井下救护的真实画面,我深深地为那种现场救护的气氛所感染……

   在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巷道里,毒雾、火海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坍塌,就象邪恶的幽灵威胁着矿井的安全 和救护队员们的生命。然而,我们的救护队员却用他们超常人的意志、体能、技术、经验与死亡搏斗着、搜索着,与死神争夺着属于矿工兄弟们生的希望,哪怕只是一点点,他们都在尽力。

   ――2004年11月20日,河北邢台沙河铁矿发生了特大火灾事故,开滦救护队在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志坚的指挥下,承担这次事故最艰巨的探险侦察任务,在井深巷远、温度高、烟雾大、有害气体浓度高的环境中,先后两次侦察,发现16名遇难人员,并成功救出一名遇险者,得以生还。

   ――在处理河北承德暖儿河煤矿5.19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中,开滦救护队先后五次侦察和实施抢救,特别是在第三次下井侦察前,井下传来不明的声响,为防止瓦斯二次爆炸,扩大事故,开滦救护队与指挥部专家组反复论证,并采取一定措施后继续下井侦察。在此次事故的处理中,共出动16队次、123人次,解放巷道两万多米,建造风帐两道,建造风门两道,成功抢救1名遇险人员得以生还,同时抢救遇难人员22名。在这次出警救援任务中,他们创下了承受的危险最大、现场救灾时间最长、取得的救援战果最显著的三个之最。

   流汗事小,流血事大。记者真地为他们捏把汗。

   人机合一 百炼成钢

   看完短片,记者提议去看一看片中播放的多功能训练馆,朱队长欣然应允。

   在开滦集团矿山救护大队的多功能训练馆里,一个救护小分队正在进行模拟巷道的救护训练。

   看着他们身穿矿山救护服,身上背着仪器,整张脸被一个面罩罩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走走停停的,一会探探 路,一会又纪录着什么。朱队长见记者一头雾水的样子,便讲解起来。

   他说,这是开滦队结合国际救援经验总结的一套人机结合的新战法。他们每个队员身上配备的都是价值每台40万元人民币,从德国进口的正压氧呼吸器,这种呼吸器可以在特殊环境下,最大程度的延长救援人员的井下作业时间。

   “2002年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我们对于比赛规则还不是很懂,当时除了个别项目靠着平时的训练和个人素质拿了名次外,几乎无法与之对抗。现在,通过这套战法的训练和应用,不光是在比赛中可以得奖,而 且在现场救护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朱队长兴奋地说。

   在记者询问下,朱队长介绍了一些有关国际比赛的变化规则。原来,老外在比赛中在规则范围内,考官可以加入随机的变化和设置很多突发的和不可预知的障碍。比如,在模拟的救护巷道内,参加比赛的队员可以随时看到一个很正常的人突然间动作怪异,用番茄酱抹在身上,躺到地上;当救护队员到达受困人员身边时,受困人员突然变得抓狂起来,不配合救护等等。

   这都是考官临时有意制造的,前者是看参赛者会不会针对某一部位救护,后者是考验救护人员在救护中,如何处理受困人员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异常情绪。这时,如果参赛者不懂得是怎么回事,或是反应不过来、不采取救护行动就会被扣分。

   他说,井下救护不可预知的情况太多,甚至个体煤矿连图纸都没有,那就更可怕,这套战法是对救护队员的潜意识训练,最终目的是救助井下受困矿工生还,但是会遇到不同情况的干扰,井下每条巷道都要通过气体测试和有关的危险障碍排除,并选择出最安全、最快捷的救援通道进行成功救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救助效率和成果,也会减轻救护队员的心理恐惧和最大程度保护救护队员的自身安全。现在队员除了日常的综合体能训练项目外,这套战法是他们每天必练科目,以期达到人机结合发挥最大的成效。

   朱队长说,从1997年以来开滦救护队还没有发生人员死亡,但有一件事却是他在来救护队以后常常想起的,那是他还没来救护队的1984年,在一次 矿山事故救援中,开滦矿救护队一次死亡了4名救护队员。

   “那次事故就是因为平时不注重训练,在井巷救护的慌乱间,忙中出错,平时几秒钟就能打开呼吸器,在那次事故现场竟然3分钟还没打开而导致死亡的。”朱队长说。“平时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体能和技能上的训练,还要强化队员意志和心理素质的训练。练就要练到临危不乱,临战必胜。”

   注重细节 科学指挥

   “有人把矿山救护队比作与死亡争战的英武之师, 那只是对我们的尊重和期望,在死亡面前,‘英武神勇’只是救护队员应具备的素质,真正的对抗还是要靠精尖的技术、设备和平时练就的过硬的本领,而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不到之处、忽略之处都有可能决定救护的成败。”朱队长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朱队长不只一次的提到,在发生矿难的时候,井下的情况瞬息万变,不可预知,无法预测,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事故救护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要让自己和团队保持冷静和理性。不然,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他向记者讲述了前不久在贵州一个煤矿事故救护中,某矿山救护队在井下实施救护的过程中,8名队员死亡事例。他说,这支矿山救护队的救护能力是相当强的,在同行中是享有盛名的,发生这样的事故真是让人心痛。

   同行们交流事故原因时发现,这起死亡事故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救护队员也按规定配带呼吸器下井了, 但是经侦查巷道后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可以直接救人,为了行动方便就把呼吸器放置在井下事故现场的指挥部了,却忽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结果井下的风向就象是被恶魔驱使般反向回风,结果导致8名救护队员死亡。

   在谈到救护的指挥时,朱队长说:“命令、命令, 就是决定队员命的令呀!我们不能败,因为我们输不起,败了就会死人。”他说:“在河北承德暖儿河5.19救护时,当时各地总共去了7个救护队,当我们队员进去以后突然听到里边特乱,听说好像爆炸了,人员撤回来了。下一步怎么办?当时下井是真的没底,我的心理压力特别的大,我当时想,为什么会响,只要有爆炸就会有有害气体,于是我们到测风室连续测了7个小时没有发现问题。我发现有一张图纸上面标有小煤井,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周围小煤井爆炸了,在要求指挥部和当地交涉要小煤井停产后,我们再次下井救人,结果救上来3个人!”

   这次救护给了他三个启示。首先是引入了救护队的人进入指挥部,并采纳了救护队的意见。其次,一直关注会风风井的数据信息,为救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最后是,地方领导坚持停产小煤井,排除了外部干扰,也为队员减少了心理压力。朱队长说如果救不了遇险者, 连救护者也搭上了,那是会扩大矿难事故的损失程度和影响救护人员的心理的,会影响整个救护工作的大局。

   朱队长告诉记者,他是1997年入的救护队,从97年至今救护队一个都没有死亡。他经历了透水事故、瓦斯事故、煤尘爆炸等各类事故26起较大的事故救援,每一次他都是心惊肉跳的,因为井下不可预知的情况太多了,恐怕一点缺陷和错误和指挥失误 就会扩大事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牺牲。

   对这一点,记者采访的兖矿集团杨村矿的孙队长也深有同感:“一个指挥员的命令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和现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决来不得一点的冲动,冲动的代价是巨大的。任何官本位的指挥和忽略科学的或是盲动的指挥,都会使这场救护的战争失败,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痛苦。”

   孙队长认为,救护就是救护队员的使命和天职,救护就像是战争,有战争就意味着死亡,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救护战场的特殊性和救护队员本身职能的特殊性,战争的死亡是有过程的,而救护,是一场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对死亡的战争,是一场从死亡中、从未知的死亡中争夺生而还要保全自身的战争,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胜利的。

   任重道远 人才是金

   有资料显示,我国80%以上的工业资源和95%以上的能源来自矿产资源。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然而,因矿山点多面广,从业人员多,危险源集中,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数以万计,死亡数千人。

   2000年至今,随着我国矿山的科技进步和安全综合治理,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矿山产量增速过猛,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自然灾害严重、矿山职工素质较低等因素,中国矿山事故仍然总量过高、损失严重,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事故绝对死亡人数没有明显下降,年死亡数连续几年在6000人左右的高位徘徊。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成立了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全国拥有18个省级指挥中心、14个国家矿山救援基地、4个国家矿山救援研究中心、2个国家矿山救援培训中心,近80支矿山救护大队、400多支救护中队、1400多 支救护小队,14000多名救援人员,在全国范围已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救援体系。

   尽管如此,有关人士认为,我国还只是一些大型煤矿企业设有救护队,多数中小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还没有专业救护队;即便是现有的救护队也很难真正形成统一的管理协调体系,还仍然存在资源浪费,救灾质量不理想的状况。从总体上看,救护装备还相对不均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较低,通讯信息不畅,应对重特大灾害的综合能力还相对不足。

   “先进的装备可以买,先进的理念可以引进,但是人才只能自己培养。”他说:“对于矿山救护来说,队伍是否过硬,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的和谐与发展,而决定救护成败的关键还是人。”朱 队长认为,当前救护队的人才缺乏才是救护能力发挥的最大制约。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近乎所有的矿山救护队员们都非常关心自身将来退役了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一名兖矿集团杨村煤矿的救护队员,今年已经上40岁了,他不无担心地说:“你看我们现在这么壮,等熬到退役的时候,就是单位再安排,到哪个部门,哪个 部门都不爱要。哪有年轻的时候不在这付出,到老了要别的单位养着的呀!”

   据了解,由于矿山救护大多对于身体指标要求比较高,队员大多为青年人和年轻人,只有少数的领导是年龄稍大一些的而且占的是企业干部编制,享受退休待遇。他们大多认为,矿山救护只是混个年轻,一旦年龄大了,身体指标达不到了,思维反应慢了就会面临着离岗的境遇。

   这不难看出,我国的矿山救护因职业的特殊环境和性质,决定了人员的流动性大和人员的更新周期短的特性。 有关专家指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稳定以及人事的保障对于矿山救护的长足发展和不断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社会还应多关爱些矿山企业和矿山救护的发展。

   矿山救援是挽救生命的工作,是救助和保障人们生产安全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呼唤和谐的今天,矿山救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人才也必将成为推动救护事业发展之“金”。有了这金,矿山才会平安祥和;有了这金,煤海才会风平浪静;有了这金,才不会再有带血的煤炭!


上一篇:
失 火
下一篇:
森林火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