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业务工作 > 应急救护

关于将《公众救护》设为大学选修课的建议--致李培根校长的一封信

关于将《公众救护》设为大学选修课的建议
----------致李培根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李培根校长:


    见信好!


    我们是同济医学院的学生,也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今天与您写信主要是:结合我们近几年所参与的由省红十字会发起的卫生救护志愿服务事业的一些经历,就“当前大学生的救护知识、意识及公益心”问题与您作探讨,并强烈建议学校将《公众救护》纳入大学选修课程。


    一、大学生救护知识、意识及公益心问题


    救护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而救护意识与公益心则体现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我们在武汉市高校的救护普及、宣传活动的经历,我们发现,超过90%以上的大学生(包括医学院校)缺乏基本的救护知识(如徒手的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地震火灾等意外伤害救护)技能,其中具有救护意识并志愿参与救护公益事业的青年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其中一名去年在欧洲(荷兰)留学的队员,对当地中国留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发现,这些从中国出去的孩子们,即便在现代急救早已十分普及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知道在意外事件发生时,该如何应对、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在各种高收费的资格考试培训班上人头攒动,而在免费发放水与材料的生命安全教育课堂上廖无一人的情景。透过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校园,各种英语、资格认证、驾照等考试已成为学生们在校期间竞相追逐的目标,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短期利益与好处已成为多数学生在选择课程或考试之前的重要参考依据,而那些如水与空气一样珍贵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少有人关注。这里,我们并不想过多讨论价值观,我们只是想针对当前各类极端气候与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强调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一种我们邻国比我们要做得好得多的忧患意识。


    现在国家强调以人为本,而李校长也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最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从自身生命安全开始,从学会掌握自救的技能和意识开始,因为只有最基本的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全,才能谈得上修身,也才能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尽管生命安全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再去重塑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也比较困难,但我们觉得一切都不晚,因为现代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适性、通俗性和可实践性让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在短期内很容易学习并掌握;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救护的教育可以成为青年人新的人生阶段思想启蒙的最有力武器。因为学会自救的人,更懂得生命的珍贵,也更加敬畏生命;学会自救的人也将会有他救的能力和善心,而参与他救的善心则是最大的公益之心和社会道德之心。


    二、将《公众救护》纳入大学选修课程的理由如下:


    1、现代急救不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基本技能。


    随着各类极端气候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人们面临各类潜在危险的机会也在增加!而这些危机事件99%发生在医院外。不少人停留于将拯救伤害的希望寄托于医院和医生的传统观念上。事发最初的4分钟和72小时,俗称抢救的“黄金时间”,若不能在专业救护人员赶到的黄金时间内,在现场与医院之间构筑一条有效的“生命链”,病人往往丧失最佳的抢救时机,从而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


   现代急救是立足于现场的一系列抢救技术,是在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人”对伤病员实施的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包括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意外伤害救治(火灾烧伤、烫伤、溺水、触电、地震、踩踏等)、内科急症救护(心脑血管意外、中暑、煤气中毒等)以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的目的。


    2、现代急救知识已在经济发达国家普及,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


    现代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据统计:新加坡国民接受急救知识的比例是8:1,中国香港为10:1,北京市则为150:1。在美国的弗洛里达州, 每3~5人中就有一名急救救护员,而我国相关的培训却十分缺少。心肺复苏,作为现代急救中最重要的、较常使用的一项急救措施(包括徒手的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技),在美国救治的成功率达到40%,而我国不到1%。因此,在高校全面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大学校园保持自身文化与活力,体现青年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3 美国学生对急救课的态度


  美国的急救成功率高达74%,这与其“急救从学生抓起”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早期的急救教育,主要普及的是打急救电话、求救以及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等。美国学生,除了数学和历史,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急救课。


  到了中期,就会接触到真正的急救方法了,比如如何对刀伤、烧伤、烫伤等实施急救。很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都不知所措,如果能有一定的急救知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到后期,则会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CPR)。要求学生准确掌握CPR的每一道程序,并熟练掌握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毕业时,学生要参加相关考试,通过者可取得资格证书。


  为学生提供急救培训的,通常是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护队、美国心脏协会以及当地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此外,企业、政府机关等机构也会定期开展急救培训,以巩固人们的急救意识。


    4、急救知识走进武汉高校的课堂是必然趋势。


    将《现代急救》纳入选修课进入大学生课堂,武汉科技大学走在了武汉市所有高校的前列。武科大附属医院急诊科刘效锋主任是该活动的发起人,作为湖北省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她一直致力于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各高校、社区进行现代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她明白,仅靠少数志愿者的公益之心来实现整个社会的救护普及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这些技能和知识的青年人,靠他们去影响身边的人。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青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大学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与培训。于是,在与武汉科技大学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后,她最终将《现代急救》以选修课形式带到武科大的课堂,并开始将这些基本的救护技能传授给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实践表明,大学生对这一课程体现了强烈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不少学生已经开始加入红十字组织志愿参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其他公益事业。


    作为武汉最优秀的高校,华中科技大学不应被甩在时代的车轮之后,而是理应在培养社会的有用人才、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上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在同济医学院已经有这样一只暂露头角的志愿队伍,他们主要由在校的本科生和少部分研究生所组成,并在湖北省红十字会的带领下,于2008年建立了湖北省卫生救护志愿服务团队,从08年至今已在武汉的各高校、社区、企业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他们为急救知识在武汉的传播默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如此,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国外以及武汉科技大学的模式对我们来说则是最好的借鉴。


    5、将《公众救护》纳入大学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办法。


    (1) 和省红十字会合作,确保授课师资力量。选修课师资包括教师和教辅,主要来自于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和省红十字会救护队(已获聘书和证书的)优秀师资。目前附属协和医院急诊科已与省红十字会建立了初步合作机制,同济医院急诊科与省红十字会的合作事宜正在进行中。此外,省红十字会已获聘书和证书的优秀师资人员充足,授课经验丰富,他们主要来自于包括武汉市广州军区总医院、武汉市中南医院等大型医院在内的急诊科医生以及在北京中国红十字总会参与救护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同济在校医学生。


    (2)所有课程讲授将由志愿者志愿参与,除教师(教辅)必要的教具耗材、交通和误餐费,不再收取额外学费与课时费


    (3)若《公众救护》纳入选修课,《公众救护》教材及教具将由湖北省红十字会提供,课程计划总共设置18课时,包括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课程内容课时:


    第一阶段:
    1、救护新概念;
    2、现场心肺复苏术(CPR);
    3、外伤急救基本技术(外伤止血、伤口包扎、骨折 固定、伤员搬运);
    4、中暑、溺水及气道梗阻的急救处理 。


    第二阶段:
    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处理(烧伤、触电、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毒蛇咬伤、心肌梗塞、脑溢血、癫痫等)。


    第三阶段:
    1、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程序;
    2、情景模拟演练。
    考核:现场急救知识、常见急症(猝死、脑血管意外)、意外伤害(车祸)的现场处理、卫生保健知识、传染病防治等医学知识内容可供选择。 

    (4)授课结束后,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根据最后考核成绩将取得省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书》。


    总结,我们强烈建议:将适合每一个普通人学习和掌握的《公众救护》纳入到选修课程中,在省红十字会和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以及救护志愿者的努力下,共同将现代救护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更多的青年学生中去,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渐实现全国范围内现代急救知识的广泛普及。


     此致
敬礼!


                                          湖北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志愿服务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同学们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上一篇:
一切“救”在身边
下一篇:
缢 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