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寄哀思,鲜花化缅怀。3月21日上午,归山陵公墓纪念园内,气氛庄严肃穆,“生命·希望”2025年襄阳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
捐献者和受捐者家属代表,卫健、民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代表,红十字会志愿者代表,在襄大学生代表等100余人身着深色正装,手持菊花,汇聚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共同缅怀逝者。
活动伊始,全体人员怀着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思,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献上花篮,并默哀1分钟,感谢他们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人民生命健康和医学研究事业作出贡献。
回望2024年,无数感人瞬间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湖北文理学院退休教师李祥孝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完成“最后一课”,“襄阳好人”郭帮军替子延续“生命火种”,老干部杨家国用最后的光和热照亮医学之路……他们的选择,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更是文明襄阳的注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加入捐献志愿登记行列。截至目前,全市线上线下登记的捐献志愿者达2.75万人,累计完成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356例,挽救或改善了800多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生命的接力,是希望的传递。
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李光秀讲述了丈夫杨家国的大爱之举。杨家国是南漳人,完成学业后参军入伍,1985年转业回襄,后长期在襄阳市卫健系统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2022年,杨家国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晚期,虽然一直积极治疗,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于去年7月离世。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其亲属捐献了他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杨家国生前经常说:“捐献遗体,为医学研究事业贡献最后的光和热,是伟大且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人体器官捐献公益微电影《给兄弟的信》,讲述老河口市器官捐献受益者贾天生(化名)的故事。2021年,贾天生突患急性肝衰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无私的器官捐献者,重获新生。康复后,贾天生心怀感恩,将这份大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以受捐者的身份参与公益事业,资助留守孤儿、帮扶孤寡老人,回馈社会。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他深知这一切离不开器官捐献者的无私大爱。
器官捐献实行“双盲原则”,捐赠者和受赠者互不知晓对方信息。这就意味着捐献者的家属们永远无法知晓亲人的帮助对象。他们深知,虽然亲人已经逝去,但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志愿者带来手语舞《如愿》,感谢遗体和器官捐献者为生命延续作出的贡献。
“无私伟大的捐献者们将大爱融入襄阳城市血脉,让纪念园成为城市新的精神地标,以‘生命接力’的方式谱写襄阳发展新篇章。”市政协副主席、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志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