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害怕!你的难过,有我懂!
疫情前后都有好些位朋友,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求助,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位朋友小川的状况较为典型且具有代表性,和大家一同分享:
小川告诉我,疫情隔离在家的那段时间,积极响应号召不出门、不添乱,可宅在家里时间长了特别容易疲劳、感觉自己没做什么事儿还总是软绵绵的,看到电视和朋友圈里医护人员的付出总忍不住落泪,觉得自己特没用,特别想出门,但每次连开窗通风都很担心病毒会“飞”进来,关上窗后还总会干咳一阵,胸闷、头痛、反复洗手,担心自己会染上新冠肺炎,不想看手机却又忍不住地刷屏熬夜。即便是现在,也好像还没缓过劲来,怎么办?
首先特别想和小川以及在疫情前后有着类似感受的朋友们说声,“没关系,我们在一起”!突发情况来临时,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身心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诸如: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慌,“无所作为”的内疚感、失落感,包括也会出现较为敏感的强迫性症状。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一定范围内我们在关照自我的同时也应学会接纳。接下来,和大家分享3点小建议:
(1)“静下来”,在关注权威发布的同时,尽量从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离出来,让内心少一些波动;给自己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家人一起打卡完成。学会独立思考,用科学的知识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适当开窗通风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有助于更新室内空气,室外的空气经过“稀释”,几乎是不可能把病毒带进室内的,用确定性的事物来消除自我疑虑和焦虑,并做好必要的防护,关注个人卫生和健康,也在缓解不良情绪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强迫性行为。
(2)“动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做点什么来缓解自身的无力感和内疚感,比如: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做家务,做美味可口的菜肴感受劳动的快乐;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种社交平台,传递正能量信息,分享、传递温暖,陪伴、鼓励情绪低落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包括做做居家运动,相关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不太容易焦虑,练瑜伽、打太极等,运动产生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会令我们的身体感到愉快。
(3)“说出来”。其实焦虑就是未经翻译的恐惧,当你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治愈了。当自己感到惶惶不安时,不妨找身边的亲朋聊聊天,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疏导,在有了必要的倾听和陪伴之后,我们会感觉自己不孤单,我们有支撑,我们被爱着。让我们勇气、有热爱、有信心!一起期待、迎接春暖花开的美好!
(湖北省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 心理咨询师 汤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