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各地动态

结婚纪念日这一天 襄阳日报社记者和妻子共同签订器官捐献协议

  • 2020-07-28 00:00
  • 来源:原创
  • 阅读:192次
  • 字体:默认超大

去年10月,襄阳日报社记者胡采棣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血液病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今年是胡采棣与妻子结婚四周年,在纪念日这一天,夫妻二人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7月22日,他们去襄阳市红十字会,办理了人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手续,一起加入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

胡采棣与妻子都是“90”后,妻子王晨是襄城税务局窗口工作人员,在帮助纳税人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让她倍感快乐。在志愿精神上不愿“输”给丈夫的王晨,这次与丈夫一拍即合,决定在结婚四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一起签订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

在填写登记表时,两人把人体器官、眼角膜及遗体捐献选项全都勾选了,并承诺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逝世后志愿无偿捐献器官。之后,他们领取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证书”,成为了襄阳市第443及444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3-1.jpg

“把这张证书送给他,这比任何礼物都弥足珍贵。”王晨指着自己的登记证书说,在这特殊的一天,陪他一起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又酷又浪漫。

“做这个决定不是心血来潮,我们很早就在了解器官捐献的事情,经过了深思熟虑。”胡采棣说,作为一名记者,他时常能看到通过器官移植让患者重获新生的报道,这坚定了他捐献器官的决心。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肖越说道,以往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大多是老年人,而且都是个人过来登记。但现在,以家庭为单位来登记的志愿者明显多了起来,尤其像胡采棣夫妇这样的年轻夫妻来登记,对大众的志愿捐赠行为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目前,在市红十字会成功登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中,近15%都是夫妻或家庭集体,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市民理解、支持志愿捐献,并且愿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据襄阳市红十字会统计,2013年至今,该市已累计有444人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截止2019年底,成功实施遗体、角膜、器官捐献171例,其中遗体捐献32例,眼角膜捐献26例,器官捐献113例。